别等有了“心病”才想起心理教师
2024-11-05
有地方做过调研,能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宣传的心理健康教师未能超过半数,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总体评价良好者仅为28.72%。
有委员谈到,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建了心理咨询室,要么没老师,要么没学生。仅有的1个老师还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职的,而学生因为怕被同学认为“有病”也不愿意去做心理咨询。
“学校里单靠两个心理老师解决所有孩子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育专家,曾旭晴很清楚,关注孩子的心理要从日常开始,不能等到出现了问题甚至极端事件才想起心理健康教育,想到心理健康教师的重要性。
曾旭晴所在的学校建起了关爱学生心理的三级网络:每个班级有配备德育工作者,学生之间建立心灵联络员,学校还设有心理辅导中心。依托这三级网络的管理,学校的每个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一份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伴随其成长。
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每天会开展大量有意义、有意思的拓展活动,邀请各年级的学生轮流参与体验,让孩子们认为,这里“不是有问题才能来的地方”。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认为,青少年心理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责任体系要明确”。
他认为,学校心理辅导侧重的是日常引导,掌握每个孩子的发展动向,进行早期干预,而一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是有极端倾向时,还需要专业心理医生来参与治疗。“在这个协同的过程中,保护隐私是极为重要的。”葛明华提醒。
此前国内就有过类似的案例,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求助学校心理教师,结果发现心理教师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班主任等其他老师,造成对这个学生的二次伤害。
葛明华思考,能不能形成一个由专人负责的联动机制,“一旦发现某个学生确实出现心理问题,在做到保护隐私的情况下,让学校、医疗机构和公安协同,找到一种最合适的解决方式。”
(责编:薛添翼)
大家都在看